湾韵|悦读(2023年11月24日)

一卷闲书一壶茶

——读《不如吃茶看花》有感

□ 吕 峰

吃茶、湾韵看花、悦读读书、年月走天涯,湾韵乃人生之美事。悦读读周华诚的年月《不如吃茶看花》更是美事,书中有茶、湾韵有花、悦读有天涯,年月亦有情味、湾韵有诗意、悦读有风雅气,年月他以素雅之心,湾韵喝好喝的悦读茶,写好看的年月文,我则以欣喜之心,读好看的文,识好喝的茶,亦明白了生活是大可玩味的,或者说中国人的美学生活方式是可以从一杯茶开始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言,“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钱穆先生也说,“人类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否则只算是他生命之夭折”。周华诚无疑有一颗向美而生的诗意之心,他把生活里的日常,日常里的琐碎,全都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正因如此,他的文章才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如红日之初升,如明月之皎洁,如繁星之璀璨,不得不说读这样的文字,实在让人快慰。

《不如吃茶看花》分为闲吃茶、松子落、无尽茶、破溪烟四集,每篇文章均清新朴素,均言谈有趣,有明人小品文的况味,字数长短由心,长的数千字,短的只有几十字,长有长的魅力,短有短的味道,皆充满了人文趣味。最为难得的是周华诚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无丝毫匠气,那是自然、闲散、恬淡的人生状态。读至尽兴处,我忍不住拍案。

生活是一蔬一饭,亦是一茶一食。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甚至可以上升至“道”的地步。《不如吃茶看花》记录了周华诚所际遇的茶,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并以茶为媒,写光阴中的人、事、物,正如所他说,“吃茶的心思,大抵是在茶之外”。眼前的茶汤不仅是一盏茶汤,还可以说藏着四时之冷暖,藏着人生之清欢,藏着日常之烟火,藏着人情之变迁。

“茶是什么?一定不是饱腹之物,也一定不是解渴之物,可能只是一点儿日常的消遣。”此为周华诚在自序中所言。其实,生活中那些看似无用的事,或者说无目的的事情,才更有趣、更有味、更抚慰人心,即周华诚所谓的“无心乃有欢喜”,这种欢喜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淡然,是“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风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是“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闲散。

明人高濂居杭州时,一年四季都是良辰,皆有闲情可寄、有闲趣可寻,他将之收纳成册,遂有了《四时幽赏录》,如虎跑泉试新茶、乘舟风雨听芦、山窗听雪敲竹、扫雪烹茶玩画等,皆是美事,“诱惑”了无数人。周华诚亦以一颗欢喜心去探寻生活中的美好,在他的笔下,万物之美接踵而至,有风吹,有云动,有雨来,有雪落,有草木荣枯,有花落果熟,有虫来鸟去,有无穷的深意。

“一盏春茶在手,心是会悠然的。人固然是禁足家中,心是悠游到早春的茶园里去了。山气淼淼,雨露花香,都入了一盏茶中。”我素日里喜欢喝茶,所以读他的文章时有极强的代入感,能感受其中的茶汤之味,能体悟其中的茶事之美,亦能感受其中的闲情逸趣,并由此生发出平和冲淡之气。

茶道美学宗师千利休曾说:“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周华诚的《不如吃茶看花》即是如此,藏匿着中国古典诗意的光,读它即是一场美的修行,带你去探秘吃茶人的岁月清欢,以观物相之大美,养精神之高洁,人生乐事不过如此。

呈现故乡山水的人文之美

——读散文集《水边的修辞》

□ 钟 芳

 

故乡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难忘的,有人恋着故园的一座山,有人想着家乡的一条河,有人惦记着家乡的人和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最爱恋的故乡风物便是悠悠流淌的富春江,以及由这条大江衍生出的丰饶人文景象。《水边的修辞》是一部满载故乡情怀,以独特的笔记体行文方式,呈现富春江延绵数千年人文精神的散文集。

作家用勾连古今的笔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抒写视角,铺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说道富春江的由来和历史变迁,追溯历代文人徜徉于富春江畔时所留下的文化印痕,叙写自己与家乡人对富春江的深深依恋。多维的视角转换,丰沛的情感抒发,加上作家温婉清丽的叙述,为我们描摹出一幅意韵悠长的富春江图。

全书紧紧围绕“澄澈之江”和“人文之江”,追怀历史、观照现实,展示出富春江和当地人博大宽广的精神气象。首章“你”卷,讲述了众多历史名人与富春江结缘的历史故事。他们中有上古时期在富春江畔结庐炼丹的桐君老人,他一边修行,一边悬壶济世,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有东汉年间的严子陵,因不愿为仕,隐居富春山,常在富春江畔垂钓,后人在此处建成严子陵钓台。有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桐庐为官时,特意在富春山为严子陵修建祠堂和牌坊,并作千古名篇《严先生祠堂记》:“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有元代书画家黄公望,晚年独居富春江畔,耗费数年绘制出流芳百世的《富春山居图》。

次章“我”卷则讲述了作家在富春江边成长与生活工作的体验。《水边的修辞》主要叙说了作家童年至读大学前的求学经历;《在美院的日子》则回溯了“我”当高中老师的七年美好时光;《圆通路5号》站在媒体人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办报的体会;《养小录》以颇为风趣的笔法,简述了在守护和看养“我”家的幼鸟与幼儿时所收获的教益和启迪;《百江辞典》则用纸短情长的文字,热情讴歌了“我”眼中的故乡,表达出水边的“我”独爱富春江的炽热情怀。

末章“他(她)”卷,主要立足当代,从当地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里,展现富春江边新的时代传奇。如《欢喜树》中提到的中通集团董事长赖梅松,《乃粒》中重点推荐的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主角》里喜获越剧梅花奖的陈雪萍,《羽飞》中夺得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的陈雨菲。这些土生土长在富春江畔的“能人”,喝着澄澈的富春江水,受着富春江水的精神滋养,以水的柔韧和刚强,在各自的赛场上锐意拼搏,充分展现出富春江人激昂进取的精神特质。

谈到为什么要用《水边的修辞》这个书名时,作家在书中意味深长地写道:“水边只是地理方位。修辞,我取《易经》中‘修辞立其诚’之意,‘修辞’仅仅是手段,‘立诚’才是目的,寻找好的文辞,是为了表达美好的品德,故我的‘修辞’有两义:一是良好的表达,叙述语言,尽力追求有文、有思、有趣;二为真实的表达,‘你’‘我’‘他(她)’三卷均为诚实记叙。”

陆春祥以率性灵动的文笔,阐释富春江不单美在自然风光,更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胜景。作家援引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描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盛赞富春江的奇绝之美。至于蕴涵在一汪江水中的人文胜景,作家则与我们分享了众多历史名人与富春江结缘的故事,这份割不断的情缘,让人依着江,江恋着人,岁岁年年铸起了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

千载而下宛如昨

——品读《唐诗素描》

□ 吴婷芳

唐诗是我国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瑰宝之一,它以丰神情韵而闻名于世,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作家曾冬在《唐诗素描》一书以128首唐诗为载体,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极富表现力的文字,给人们勾勒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唐人生活写意图。云水边静沐暖阳,烟波里呼唤故乡,梵音里轻启心扉,晓雾里渔翁摇橹。每一帧画面,都撩拨着读者的心弦。正如作家师永刚所言:“曾冬所撰述的新唐诗,重新打通了一代人与唐代诗风的通道。”

在《唐诗素描》中,曾冬以散文的笔调,再现唐人的生活美和精神美。“乡亲们终于按捺不住了,赤脚走出茅檐,感受大地又凉又暖的新意。”描绘出唐人愉快地迎接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等到九月初九,我们再一起坐在庭院里,细细品味一年的辛劳。”简简单单的叙述却尽显真挚的友情。“将军看了看落满雪花的弓刀,又望了望远处被大雪覆盖的荒漠,然后大吼一声,策马而去。”凌厉无比的边塞风雪也阻挡不了将士们的行军脚步。唐人风骨展露无遗。

曾冬以诗意的语言,融入了对古诗现代意义的深度挖掘。“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温暖到天明。”曾冬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联想到了那为晚归人留到天明的灯。或许曾冬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传递着生活中的温暖。毕竟诗歌都是为无所不在的生活而吟唱的。

《唐诗素描》以精准的导读,评价了所选的全部诗歌的独特魅力。曾冬评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壮观气势”。他评价杜甫的《绝句》“怡人的风光反衬出旅居他乡的诗人期盼归家的心情”。他评价刘长卿的《送灵澈》“清淡雅气、意境空灵,蕴涵着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厚情谊”。曾冬的点评或是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或是从诗歌的主旨,抑或是从读后的感受入手,点评精准到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读懂诗、读透诗。这让我想起脂砚斋点评《红楼梦》,寥寥数语,却妙至毫巅。

中国诗词以意境为上,而用散文、随笔式样的“素描”讲述,把它转化成现代人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同时又采用诗、书、画合而为一的表现形式,是《唐诗素描》的独特创意。读《唐诗素描》,如同在唐诗里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仿佛在一步一步走近唐朝的诗人们,我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生命,纵然时空相隔,山遥水阔,却仍与千载而下的我们共享喜怒哀乐。

药香与书香

□ 王太生

清代诗人叶炜写过一本《煮药漫抄》,系作者病中辑录旧作而成。此书周作人曾有过两册;黄裳苏州访书时,在怡园对面的古籍书店,“花了四角钱买了一册光绪十七年金陵刻本”。

闻着药香抄书,或者一边熬着草药,一边翻阅,不失为一种别样的读书方法。

煮药的时光漫长,尤其是冬夜,砂锅在炉子上熬药,文火慢煮,一星如豆,盖沿上水汽突突,水珠四溅,屋内药香氤氲。

因为要花去很长时间,所以等待漫长,不如用来读写,炉火还可温暖手脚。

在这里,抄书就是读写,边抄边读,边读边写,这样的方式颇为风雅。

煮药抄书,有着自然天成、不可比拟的佳境。先是有一股暖意弥漫身边,围着炭火正旺的小炉,细火纯蓝,瓦罐冒汽,抄书的环境温热而湿润。再是不慌不忙,因为时间充裕,不如做些其他事情,煮药抄书,反而气定神闲,每一个字都抄得有板有眼。

历来读书有好多情境,红袖添香、囊萤夜读、雪天闭读、雨天闲读;凭窗读、倚树读、走路读、躺着读……煮药抄读是其中一种,体验生活的质态与生命的情态。

煮药抄书,火炉不可缺少。

它不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那种朴素而温馨、用来涮锅的红泥小火炉,而是居家所用的普通炉子,上下通畅,气流贯穿,火色几近透明,一块煤或干柴,燃烧充分,甚至有噼啪声。古人煮药的火炉,我虽然没有见过,想来近于平素炒菜烧饭的土灶台,药食同源。

需要一瓦罐。瓦罐是青泥烧制而成。罐下火焰舔着罐底,一罐药呈翻滚、泉涌之势,罐身有擦拭不去的火焰印痕。

围炉煮药,不同于围炉煮酒。煮药安静,煮酒喧哗。煮药浸透一股气息,煮酒逸散一种气味。

气息和气味,一个文雅,一个生活;一个内在,一个外溢。

煮药是一个过程,有一种仪式感。一个人守着炉火,小心侍弄,心无旁骛,面色平静,不急不躁,便是养心。

在《红楼梦》第28回中,王夫人问林黛玉吃了鲍太医的药可好些?宝玉接过话说,“林妺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那散了“风寒”的药,不知道是什么秘方?

在王实甫《西厢记》中,桂花、当归、知母、红娘、使君子、人参,崔莺莺巧用中药名写成药方,派红娘私下传给张生,再经过红娘的巧妙解释,治疗他的“相思病”。

我忽然就明白了《煮药漫抄》。人吃五谷,难免生病,病中抓药,煎煮需时间,慢慢熬。那么,炉旁等候就有了闲暇,膝盖当桌展一本书,从容不迫,素手翻动,或者心有所动,想写点什么,林林总总,用作者的话说是,“乃就药炉余候,拉杂录之”。由此可见,煎药的火炉旁,也是一个吟诗朗文、提笔书写的好场所。

煮药抄书,都写些什么?作者写“少年爱绮丽,壮年爱豪放,中年爱简练,老年爱淡远”。一个人喃喃自语,沉浸在煮药抄书的美妙情境里。

当然,抄书也需要有比较合适的环境氛围。宋代词人李光“兴来或挥手,客至亦举觞,涤砚临清池,抄书傍明窗”中,那句“傍明窗”是抄,围个煮药的火炉也是抄,前一种可借光线明亮,后一种是抄书和取暖兼得。

药香是挥发的,浓烈、醒神,奇香扑鼻,净化空气,渗透到布衣经纬,有泥土的香、阳光的香。

煮药漫抄,更多的是书写,一边守着炉子煮草药,一边忙中偷闲,做着喜欢做的事情,这冬夜里绝佳的灯下读写,记录下生活里的片羽吉光。

煮药抄书,一身都是枯草香。

母亲学画

□ 夏学军

母亲今年70岁,认识她的人都说显年轻,不仅是打扮时尚得体,而且精神气质与众不同。母亲之所以到了古稀之际依然是朝气蓬勃的样子,完全得益于学画这十年。

十年前母亲欢天喜地地退休了,没有一点失落感,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因为她无数次表示退休后要重拾年轻时的爱好,一心一意学画画。母亲是一名医生,工作时常常忙得不能按时吃饭、不能按时回家,家里的一切完全是父亲在打理,什么爱好、兴趣的,统统给工作让路。

她退休后一天也没耽搁,立即去老年大学国画班报了名,笔墨纸砚置全,甚至给家里添置了一张大大的书桌,一切准备就绪,从此进入国画界。

母亲对待工作是出了名的认真,学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真、超额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学习态度我自叹不如。坐下来休息时,她就捧着画册欣赏、揣摩,因为老师说了,成年人学画,要把提高审美放在前面,应该“眼高手低”,先学欣赏,再提高绘画的技巧。我逗母亲:“这么刻苦,是要考大学的节奏啊。”

母亲心性清雅,对竹子极其喜爱,有意专攻画竹。她买来各种《竹谱》画册,宣纸铺开,一笔一笔地临摹,一丛丛墨竹在宣纸上热热闹闹“长”起来。我和父亲是第一观众,也是“大嘴巴”的挑剔者,当我们由衷地夸赞时,母亲更是劲头十足,构图和色彩、疏密与结构,令老师都对母亲刮目相看。

说实话我没想到母亲能坚持十年,和她同龄的阿姨们,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唱歌、跳舞、登山、旅行,哪一样都能长期“沉迷”,但是母亲说了,好玩有趣的活动太多了,精力有限,只能选择最爱的,表示对国画“矢志不渝”。是不是像极了“爱情的样子”?

每次家庭大聚会,都是母亲展示作品的好时候。大画小画铺满桌子和地板,家人们七嘴八舌地评论,不管说得专业不专业,是褒奖还是批评,母亲一概虚心接受,不恼不急。有时候家人看中了某幅画作想索要,母亲直摆手说“不行不行,火候还不到”,直到五年前,在我市一年一度的迎新春书画展览上,母亲的一幅《竹报平安》获得了二等奖。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之后,母亲信心倍增,从此再有朋友索画,母亲才欣然应允,并把这看成是大家对她最大的肯定。

回头看母亲学画这十年,生活健康而有规律,早睡早起,打理家务,固定的画画时间,不变的饭后散步遛弯锻炼,和当年的“工作狂”判若两人,比上班时候开心多了。

母亲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记忆深刻:“工作的时候努力工作,不辜负患者的信任;退休了对得起自己,过自己想要的日子不枉此生。”我喜欢母亲现在的状态,退而不休,继续着热爱而美好的生活,衰老的是年龄,但永葆青春的是那颗追求向上的年轻的心。

冬天到了,我们见一面吧

□ 青 衫

珠海传媒集团  钟凡摄

冬天到了,我们见一面吧

想你的风吹过山峦

海那边,大树下,星光点点

今天的心泡在咖啡里

是暖的

即便是落雪经霜

想起当初的相遇

你的目光

便庆幸你我相遇在人间

还记得约定吗

微凉,微雪,微风

我们该见一面了

庸庸碌碌过了大半年

剩下的日子瘦成纸片

围炉的光景总是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