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位行业大咖齐聚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开启系列重磅活动

一系列精品力作荟萃珠海,数百数百位行业大咖齐聚特区,位行第二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业大语纪影是咖齐激发纪录电影融合创新的“风向标”,也是聚华团结纪录电影人同向同行的“推进器”。

11月17日,录电列重大会进入第二天时间,启系一系列重磅活动接连开启。磅活从“焦点对话”的数百金句频出,到“圆桌对话”的位行智慧碰撞;从纪录电影观摩交流、《2023中国纪录电影报告》发布,业大语纪影到珠海影视产业服务中心正式揭牌……

在这一广阔的咖齐交流合作平台上,蓬勃的聚华光影魅力和繁盛的产业活力交相辉映。在聆听、录电列重记录、启系思考中,共识在凝聚,信心在升腾,华语纪录电影向更高、更远处迈进!

(一)

文明互鉴 共谋合作

——如何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华语纪录电影“有为”更“有味”!

17日上午,第二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焦点对话”活动举行,以“文明互鉴 共谋合作——如何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邀请海内外纪录电影创作者、专家学者、发行放映机构负责人和媒体人相聚一堂,沟通交流、共商共建,助力在创新国际传播中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活动现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周新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原负责人江和平,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钱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新媒体事业部主任、纪录片导演刘帼轶,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党委书记傅红星,中国台湾著名导演、制片人徐小明等嘉宾精彩开讲,围绕如何以华语纪录电影为桥梁纽带,提升传播效能、创新话语体系、加强优质内容供给等主题分享真知灼见。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剪辑协会会长周新霞的剪辑作品曾获国内外各大专业奖项,代表作有《大阅兵》《荆轲刺秦王》《血色清晨》等。她分享道,纪录电影应该是用镜头去进行表达,用镜头和镜头之间的碰撞去完成它的意义。周新霞以自己参与剪辑的纪录电影《落叶生根》为例,讲述了剪辑艺术在纪录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我跟导演聊了很久,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之后,我就细心翻找那些故事素材,终于找到了一段合适的表达内容,从而找到它的结构。”周新霞特意在现场为观众播放了《落叶生根》部分片段,在剪辑过程中她提出:“影片里坚决不用旁白、不用解说,就用我们的镜头、用所捕捉来的生活去构建这个故事。”

江和平曾在央视体育频道工作十余年,后又负责央视外语频道CGTN工作,对于纪录片有着深刻的感悟。“纪录片的题材宽泛,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和敏感度,往往决定了其影响力和重要性。”江和平说。他也提出,要注重讲好全球性事件中的中国故事、时代大背景下的中国故事,特别是注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讲好中国故事。

刘帼轶的分享主题是“履行制片人职责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她认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纪录片的共同价值之一,作为中国纪录电影人应当担负起使命,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交流互鉴要从纪录片同仁开始,我们做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纪录电影的同仁,应当多多交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刘帼轶说。

孙承健认为,中国和西方在纪录片上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如何“化生活为诗”。“过去我们太过于追求绝对的写实了,但是只有写实和写意相融合才能展现中国纪录片的真实魅力。”孙承健说。

在徐小明看来,纪录电影保留了最本体的东西,既有客观的真实,也有主观的真实,可以记录拍摄对象最动情的瞬间,“这个视觉资产留下来,让我们后来的年轻人能够穿越到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

《镜头里的中国》《柴米油盐之上》《我们诞生在中国》……魏克然及其团队在这20多年间内,制作了多部中外合拍纪录片,作品先后获得亚洲电视大奖、纽约国际电影节大奖等荣誉。魏克然介绍说,其与团队拍摄的纪录片都是在与中方伙伴密切合作中产出的。“采用真实的情感叙事和国际化的制作手法,讲述具有吸引力的中国时代故事,我们管这种模式叫做‘中国故事,世界分享’。”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出海”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傅红星结合自身拍摄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丰富经验,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讲述了中国纪录影像的历史演进。在他看来,关键还是在于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以及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的时代故事,把握住国际观众的同理心,从而让语言、文化不通的观众也能达到情感共鸣,应该是华语纪录电影“破圈”“出海”的努力方向。

(二)

新时代 新影像 新机遇

——新传播环境下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17日下午,第二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圆桌对话”活动举行,以“新时代 新影像 新机遇——新传播环境下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应对”为主题,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夏蒙,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原副总经理郭本敏,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文化与创意学院院长蒋崴,中国文艺网副总编辑刘小奇,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部经理周勇,哔哩哔哩纪录片高级顾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原主编、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原艺术总监朱贤亮,北京欣欣向阳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欣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纪录片导演、北京发现纪实传媒副总经理金霞,北京聪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人民放映)总经理李健,北京蒸腾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董超,纪录片导演、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张新伟,北京极光映像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卢武作为嘉宾进行了讨论,《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张晋锋主持对话。

制片、发行、媒体、高校,14位嘉宾或从事纪录电影生产全链条上不同阶段的工作,或来自学术界、传媒界、企业界,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观点分享和交流讨论。

新时代有新挑战。“纪录电影挣钱吗?这个问题我被问了不下一百次。”宁欣然说,“的确,纪录电影找投资难、排片难、观众买票难,所以纪录电影一定要产业化,大家在一个产业链上抱团取暖,相信纪录电影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如果说市场化是纪录电影时常面临的问题,那么新技术则以“双刃剑”的形象出现在了新时代。夏蒙指出,AI技术不断成熟以及ChatGPT的应用,对于纪录电影的创作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给影视行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危机,“现在无论是好莱坞还是国内大电影制作,也都在大量采用AI技术实现电影特效,同时降低成本,纪录片也一样。”他坦言,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个人制作或者小集体制作、低成本纪录片的时代正在到来。

新时代也有新机遇。“纪录片遇上了好时代,新媒体纪录片更是遇上了好时代。”作为哔哩哔哩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为大会带来了一组数据:2018年以来,B站开始自主出品原创纪录片,到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出品126部纪录片,播出4718部纪录片,纪录片关注人数从3000万到1.6个亿。“现在我们也在寻找纪录电影的合作伙伴,希望有精品内容、创新表达、年轻语态和获奖气质的提案能够越来越多,B站会进行资金支持。”朱贤亮说。

一场圆桌对话,带来了新思想,也带来了新的合作机会。卢武认为,如今纪录电影的题材内容、拍摄技术和观众都越来越多了,现在需要的是补上抵达观众的“最后一米”。卢武说,“嘉宾张新伟提到了社群运营,用包场和点映的方式,在最好的地段和黄金时段放映纪录电影,我希望能够与他进行合作。我们纪录电影人把好的内容通过好的讲述表达出来,也希望能有好的渠道进行展示。”

(三)

行业媒体人眼里的纪录电影:

酒香也怕巷子深

面对新传播环境下纪录片高质量发展的形势,行业媒体人又有怎样的独到见解?

中国文艺网副总编辑刘小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媒体时代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导演、制片人更注重作品细节的打磨,而忽视了重要的宣发推广环节。在他看来,纪录电影创作团队应该从整体的初步规划开始关注媒体渠道投放,并对电影有更准确的定位,“确定片子到底拍给谁看,一开始找到相应的垂直类的媒体,通过这些媒体把纪录电影推广出去。”他说。

长远来看,纪录电影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电影报》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张晋锋告诉记者,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纪录电影与观众互动更密切,形成更紧密的联系,“从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互动,不但改变传播的形态,也让纪录片获得更长久的发展。”在他看来,互联网平台给纪录电影这样的小众片种提供更好的传播和营销渠道,让创作者可以及时看到观众的反馈和意见。张晋峰指出,“无论是纪录电影还是故事影片,都是要回归故事本身,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四)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中国台湾著名导演、制片人徐小明:

把纪录电影的权利交回到每一个人手中

过去我是电影导演、制片人,从2021年开始,我多了一个学术身份和一个高校的教职。我现在鼓励学生们参与学校的一个艺术行动,让12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用相机或手机把自己的一些创作过程记录下来,在任何他们觉得重要的时刻都可以记录。一方面锻炼大家利用媒介的能力,另一方面打破过去纪录电影带有阶级性和技术门槛性的印象,把它交回到所有的人手上,让它变成每一个人都有的能力。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中国台湾著名导演徐小明。

而对于大一和研一的新生,我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都不是讲电影,都是讲我们怎么认识自己,这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难打交道的就是自己,怎么去自洽。这对于我们学艺术的人来说更加重要,不论是将来作为一个匠人,还是一颗“螺丝钉”,都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