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斗门多举措推进人才集聚赋能乡村振兴

寒露时节,兴农人斗门镇上洲村的让新稻田里稻花飘香,不时有白鹭盘旋、农人能乡栖息、成为措推才集村振觅食;

9月14日晚,斗门多举省级非遗项目“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活动在莲洲镇横山村举行,进人聚赋流传三百多年的兴农人原生态民俗震撼再现;

2022年全区常态化结合“返家乡”“展翅计划”,为返家乡大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岗位958个……

“鸟儿回来了”“传统回来了”“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呈现越来越多的让新变化和惊喜。

2018年11月17日,农人能乡珠海乡村讲习所、成为措推才集村振斗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揭牌开课仪式在莲洲镇停云小镇举行,斗门多举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起草人、进人聚赋原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魏玉栋,兴农人开启了珠海乡村讲习所第一讲。让新“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人能乡目标,我提出了‘三个回来’。第一个是‘鸟儿回来了’,说明乡村的环境变好了;第二个是‘传统回来了’,让乡村传统文化回归;第三个是让‘年轻人回来’,年轻人回来了,乡村振兴才会有未来。”

正如魏玉栋所言。越来越多有技术、有理想的新农人、乡村工匠,充分发挥“田秀才”示范引领作用,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在田野阡陌间筑梦,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眼下,斗门区在全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通过出台系列政策,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培训,高质量举办技能大赛,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有技术的新农人、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和文化能人等成为“田秀才”“兴农人”,并以此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力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

发挥“田秀才”引领作用

新农人把技术论文写在田野间

地处珠海西部的斗门区,是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主战场,正处于集聚发展优势、加速蓄势腾飞的关键阶段。

另一方面,绿水青山、水网相连的斗门区,也是珠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数据显示:全区目前有129个村居,其中,涉农村居118个,农村总人口近22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近9成,基本农田面积占全市的7成,是全市农产品的主产区。

实施乡村振兴以来,斗门区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效。深化改革、产业提升、人居环境、风貌提升、补齐短板、富民强村、基层治理、文明乡风等八大工程成效显著。

正是这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与经验总结,让斗门区主战场的意义更加丰盈:“厕所革命”经验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入选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获评国家生态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区、中国海鲈之乡、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等。

按照规划部署,斗门区将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持续深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奋力在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中率先突破。

率先突破,需要人才支撑。

近年来,斗门区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和“归雁计划”,着力推进管理体系改革,从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等人员中,培育了一批狠抓党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村党组织负责人;先后三批公开选拔配备农村后备干部297名,构建起“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村级干部人才队伍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斗门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人才集聚。通过修订《珠海市斗门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出台《斗门区本土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奖励申请办法(试行)》,通过实施农村农业人才培育工程和“育苗计划”,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乡村工匠”等培训,高质量举办乡村振兴技能大赛,搭建各类人才培养平台,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众多有技术的新农人、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和文化能人脱颖而出,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团队皆是专业选手

珠港澳青年攻克孵苗繁育难题

走进莲洲镇獭山村的一亩田生态农场(以下简称一亩田),随着潺潺的流水声,一片约20平方米的水槽印入眼帘,一只只澳洲淡水小龙虾伸着大钳,在池中欢快游弋。

“这里的水槽就是‘虾屋’,工厂化育苗车间,里面养的都是升级版的龙虾。”一亩田项目创始人苏礼恒介绍,这里采用的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澳洲淡水小龙虾整个繁育过程,都是在这些系统里完成,而且水是循环使用,零废水排放。

2019年,一亩田在莲洲镇獭山村投建落地,基地占地约4700平方米。2022年,为解决当地养殖户的虾苗需求,苏礼恒建起了澳洲淡水小龙虾工厂化孵苗繁育车间,经过一年多的攻克突破,今年5月成功出苗。

苏礼恒研究澳洲淡水小龙虾繁育。

“截至目前,我们总共出了4.3万多尾的虾苗给当地的养殖户试养,目前生长情况良好,预计3到4个月后小龙虾就能上市了。”苏礼恒介绍说。

澳洲淡水小龙虾又名红螯螯虾,是一种大型淡水螯虾,外形酷似海中龙虾,因原产澳大利亚,又生活在淡水中而得名,被誉为小龙虾界新贵。

“澳洲淡水龙虾具有体大肥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等优点,还没有季节限制。”说起龙虾,苏礼恒滔滔不绝。 “一开始我们是引进一批种虾,但因为应激反应,虾苗并没有孵化成功,导致成本过大。”苏礼恒回想繁育虾苗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

苏礼恒不断摸索养殖技巧,一有时间他就跟着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苏礼恒终于摸清了澳洲淡水龙虾的繁育特性,攻克了繁育技术。

苏礼恒介绍,传统的繁育模式大多是种虾孵化一茬苗后,就会死亡,种虾损耗大,虾苗产量有限。“我们的系统不仅让虾苗的存活率高,而且同一批种虾产虾的次数会比传统的多10倍以上。”

澳洲淡水小龙虾苗成功培育的背后,是一群珠海本地与港澳青年返乡创业、以现代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的生动故事。

一亩田项目团队的6位成员各有所长。其中,负责养殖技术的苏礼恒、擅长给基地画设计图的陈亮和能帮团队打开销量的石远平来自珠海,另一位销售能手林锶锶来自香港,而组织培养能手施珊珊和精通水控工程的李海鸿则来自澳门。通过强强联合,珠港澳青年在斗门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赛道。

“通过工厂化循环水核心技术,让繁育的环境条件变得可控,苗种生产能做到批量化、规模化,实现全年供应,发展前景广阔。”苏礼恒表示,目前已在莲洲镇上栏村筹建一个占地30亩的工厂化养殖基地,预计今年内会建成投产。

苏礼恒自诩为斗门新农人。“现代农业产业会是将来的一个风口,农村也会成为新农人干事创业的沃土。”苏礼恒说。

强农兴农,现代农业科技是关键。乡村振兴需要年轻的力量,需要像苏礼恒一样有技术的新农人作为支撑。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将有更多新农人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带领村民从“个富”到“共富”,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辉煌篇章。

“90后”夫妻放弃城市工作

回村搞水产养殖获得成就感

秋日的珠海,天气微凉,白蕉镇昭信村的万亩鱼塘却“热气腾腾”。陈光慧站在鱼塘边上思索着,“等鱼再大一点,就能卖更好的价钱了。”

陈光慧并非昭信村人,而是一位江西妹子。陈光慧介绍说,来昭信村和自己的丈夫有关。

陈光慧的丈夫梁熙文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昭信村人。

昭信村水产养殖户陈光慧。

2016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梁熙文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昭信村和父亲一起照料鱼塘。2018年年底,陈光慧也来到昭信村,和梁熙文一起养起了鱼。

刚开始养殖那几年,陈光慧和梁熙文干得很辛苦,却没赚到多少钱。2020年,两个人更是遇到了困难,一下子亏了几十万元,几乎把以前赚的钱都赔进去了。但他俩并没有放弃。“反正都亏光了,也没什么能再亏的,不如咬咬牙,再坚持一下。”陈光慧说,幸亏那时候还有针对妇女创业的巾帼贷款,让他们得以喘一口气。

经过2020年的一场“大考”,陈光慧和梁熙文更加积极地寻找方法,来提高养殖水平,降低养殖风险。他俩一边努力向养殖大户学习技术,一边利用互联网学习如何科学养殖。他俩也在思考,能不能利用白蕉海鲈养殖的周期性规律,交叉着在鱼塘中养殖其它水产品,以实现鱼塘的价值最大化。

“尝试养殖其他水产品也不是广撒网,而是要做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陈光慧介绍,在充分做好市场分析、养殖技术分析基础上,他们开始尝试养殖南美白对虾,第一年,他们就赚到了钱。令他们感到高兴的是,今年也是一个丰收年。“今年中秋节前,我们把一塘虾卖出去了,赚了10万元。”

陈光慧坦言,当初自己在选择留在城市还是回到乡村,也纠结很长一段时间。但她最终还是决定回到乡村,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责任,更是因为看中了水产养殖广阔的发展前景。“每次看到养的鱼和虾品质好,我就有很大的成就感。”说到这,陈光慧脸上满是笑意。

随着昭信村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陈光慧一样选择返乡创业,投身水产养殖业。据了解,目前昭信村有8成以上的家庭从事水产养殖业。全村5600亩农用地中有5283亩用于水产养殖,其中9成用于养殖海鲈鱼。2022年,昭信村白蕉海鲈产量1.45万吨,产值2.9亿元,村集体总收入达2208万元,被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成为第四代传承人

做一块最好吃的叉烧烧排骨

台风“小犬”远离珠海,家住香港的黄先生迫不及待地带着“车友团”,途经港珠澳大桥自驾来斗门探寻美食。10日13时许,他们到达了斗门镇大赤坎村。

辘筒瓦屋面、龙船脊、镬耳顶……大赤坎村牌坊对面两栋颇具岭南风格的仿古建筑,气派恢弘,这里便是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承担特色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以及文化体验和展示等功能,进一步提升本地旅游客流量。该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年内开门迎客。“期待早日完工,以后会带更多香港居民来这里体验美食。”黄先生说。

黄先生念念不忘的美食,是赵志文的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黄杨山下的大赤坎,游客食客纷至沓来。

没有豪华的装修,如农家乐般的餐厅内,刚出炉的叉烧、烧排骨装盘上桌。闻一下,香味四溢,咬一口,软嫩多汁。这里的叉烧、烧排骨以其色泽鲜明、滑爽不腻、脆而不韧、咸中带甜,且带有荔枝柴香的特色闻名乡邻,被誉为“州府客”叉烧烧排骨。

大学毕业后,一心想在外闯番事业的赵志文心愿遂成,在惠州、揭阳等地从事数控编程相关职业。但一件突发事件让他改变心意。

可能是平日里辛苦劳作的缘故,父亲赵自强在骑摩托车上山的路上,一个恍惚冲向了山沟,摔断腿在家疗养多日。2011年,赵志文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家乡,和父亲共同经营餐厅,并传承这项烧味技艺。

至此,赵志文成为大赤坎叉烧烧排骨的第四代传人。此前的三代传人分别是:第三代传人赵自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肥仔强”;第二代传人赵仲照;第一代创始人赵佐修。

赵志文(右)和他的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

回到家乡后,赵志文一边跟着父亲打磨烧味手艺,一边在努力经营餐厅。有一天,赵志文看到一则新闻:曾经名噪一时的行业龙头澳门“荣甡”,坚持手工古法,三代苦守只为一碗最完美的蚝油,但却在百年后的今天,败给了自动化流水线的“李锦记”。

赵志文被这个故事触动,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抉择,今后的营销思路必须转变。

该如何转变?赵志文一时没有头绪。他先是托在广州商标事务所工作的朋友为餐厅设计LOGO,但朋友在听完他家做烧味的故事后,建议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一个提醒,给餐厅的未来之路打开了一扇窗。

2015年6月,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入选为珠海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年之后,2022年,赵志文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而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项目,正是赵志文萌生的大胆实践:游客来了,不仅能看非遗项目,还能品味非遗美食,更能手工制作非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