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城市文学与都市美学”?穗珠两地作家学者这样谈

怎样看待城市文学在城市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何理滞后性?如何创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城市整体意象的城市文学?

8月19日下午,在2023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解城家学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与江冰、市文市美石耿立、学都学穗吴琪、珠两者样曾平标4位来自广州、地作珠海两地的何理作家、学者,解城家学以“城市文学与都市美学”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市文市美“双城对谈”。

改革开放以来,学都学穗随着城市的珠两者样飞速发展,人文关系从“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人社会”,地作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学也有了更高的何理期望。相较于城市发展速度而言,解城家学城市文学的市文市美发展具有滞后性。许多作家在由乡土文学向城市文学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了困境与挑战。

广东省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石耿立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自己从乡土文学创作向城市文学创作转型的困境。10年前,他从故乡山东来到珠海定居,如何从对乡土的庄稼野草的描绘,转变成对城市钢筋水泥的写作,成为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一直思索着“什么才是珠海的灵魂”“如何写出有珠海味道的作品”,直到最近他才提笔重新开始书写珠海。他始终认为:“作家要有在地性,要写出脚下生存的这片土地的精神空间,但愿我可以写出珠海的精神与灵魂。”

“生态与浪漫是珠海的标志,也是珠海的城市性格。”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以广州5个中心城区为例,分析了同一座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气质。在他看来,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多数城市历史较为短暂,但每座城市具有不同的文化个性,而这为城市文艺创作带来了资源,因此他对城市文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理事吴琪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例,指出张爱玲作品表面上讲述了城市中的小人物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的欲望被压抑和吞噬的现象。她表示:“都市的美,不仅在于肉眼看到的令人赏心悦目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共鸣,这也是城市文学最有魅力的地方。而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制约城市文学发展的因素之一。”她同时还谈到了文学创作的地域性与共性的问题:“城市文学是代表一座城市的,如何让一座城市的文学作品具有共性、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作品是代表一个作家个人的生命体验?还是所有生长归属这座城市的人的共有体验?这对于作家而言是一种挑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曾平标,著有《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等多部报告文学作品,他常以小人物的故事作为切入口展现宏大的主题。“写一座城市,要写人性,写精神。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在城市文学中,我们要反映城市的美,要挖掘更深层次的城市精神。”曾平标认为,文学作品的审美是多维度的,在城市文学创作中,要关注到小人物,触及底层叙事,要挖掘城市中的人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不少人在城市中迷惘,感到无所适从。个人建议多读文学作品,在文学中获得从未有过的人生间接经验。就像加缪所说的,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得更多。”活动最后,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总结道。他认为,城市发展消解了古典美学提供的精神享受,使一切成为快餐,但城市不仅要有烟火气,也要有诗情画意。

据悉,2023南国书香节期间,广州、珠海两地名家作者应邀以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学作品为共读场景,围绕城市文学、都市美学、人文湾区建设以及大湾区文学如何打造岭南文学新高地等主题展开对谈,共同传播湾区声音,讲好湾区故事。